孔子和儒家琴論
作者:林中文國學實踐來源:本站原創點擊數:150 更新時間:2010-4-1
http://www.jixiawh.com/bbs/viewthread.php?tid=16478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琴家。他曾向春秋時期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學習彈琴,在學習中反复揣摩、精益求精,不滿足於一般的彈琴技巧的掌握,而是致力於探討樂曲所創造的藝術形象,並深入挖掘曲作者的志向和情趣。他那由“得其曲”(熟悉曲調)、“得其數”(反复練習)到“得其意”(領會樂曲內容)、“得其人”(創造音樂形象),再到“得其類”(精通音樂)的學習音樂的過程啟發著後世琴人。傳說孔子所編《詩經》305篇,他能皆“弦歌之”,可見《詩經》可以被看作一部琴歌總集。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對傳統的琴論以及古琴藝術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可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來考察。
孔子以“仁”為核心的理想人格,對文人用以修身養性的傳統琴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賦予琴樂以獨特的文化底蘊。他提倡的“兼濟天下”的品格,浸潤了無數中國古代琴家的心靈,化為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責任感。中國古代多數琴人在失意潦倒、隱居山間之際依然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憂世憂民,並將這種愛國之情化為一首首動人心弦的琴曲,如《屈原問渡》、《騷首問天》、《離騷》等作品。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愛國琴家,如南宋末年琴家汪元量,既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又以善琴而供奉於內廷。據記載,汪元量曾兩次攜琴去獄中探望抗金將領文天祥,他先後為文天祥彈奏了琴曲《胡笳十八拍》和《拘幽十操》。在國難當頭之時,汪元量表現出一位文人和琴家的高風亮節。
孔子評價藝術作品的標準——“盡善盡美”,涉及到音樂美學中的一對重要範疇,即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問題。在內容方面,孔子重視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要求作品的表達內容要合乎於“禮”,“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他評價《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而評價《武》樂,盡美矣,未盡善也,是以作品內在的思想為標準。在形式方面,要求音樂的外在表現形式要中正平和,他評價《詩經》中的《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以此讚美《關雎》的音樂表現得恰到好處。 “中庸”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中即中正平和,庸即常度。儒家學者重視的不是“樂”帶給人的審美快感,而是其教化作用。
不過,孔子的這種“中庸”,也成為歷代許多琴家遵奉的信條,因此琴樂中很難見到大喜大悲之情的宣洩,很多作品在感情抒發上力求不偏不倚,適中持正。孔子有著“好古”、“崇古”之情結。後世儒家崇雅貶俗,反對新聲。不少琴家將前代古曲奉為圭臬,而將新創作的琴曲拒之門外。甚至排斥情感的自由抒發、排斥繁聲促節的音調、排斥人的慾望的表現、排斥琴曲的變革等。以致琴人在創作或編纂新曲時不得不採用“托古”的方式,以期抬高作品的價值,造成曲名、作者和曲情上的混亂,削弱了琴家的創新意識,限制了古琴藝術發展。這些,不能不說與孔子的琴學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http://ch.sysu.edu.cn/hope/sites ... e.asp?ArticleID=672
http://www.jixiawh.com/bbs/viewthread.php?tid=16478
孔子和儒家琴論 (引用網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