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死與終極關懷(引用 論文)

2010121210:00

面對生死與終極關懷


生命與死亡是人生的大事,人們來到世界上,就是一趟「生」之追尋,但是沒有人是可以在世界上永遠存活,每個人都是邁向永恆的旅人,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之沉思。是故,吾人需要自幼學習人生的這門學問,一生都要努力的學習這一個功課。在面對生命與死亡的現實之中,會死固然是人類的限制,但是喜悅的生存、莊嚴的善終,則是吾人的權利。因此,我們尤其需要學會面對死亡及學習終極關懷,使我們的人生更有把握、希望、意義與價值。本章擬以生命與死亡的本象,來瞭解生死的問題及其重要性。以死亡的類別與面對,來認識生命與死亡的意義與困境。以「臨終關懷」與「終極關懷」,來學習終極關懷的理念與歷程。


第一節:生命與死亡的本象
  當嬰兒的呱呱落地,讓人看見生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奇蹟。然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能隨心所欲的長命百歲,在年老之後要面對的是死亡。正因為是「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因此生命需要有高尚的品質,生命才具有最大的價值。
  人們對「生存」及「死亡」,皆不具有控制的能力,兩者都是人生在世無法擺脫的命運與過程。如果我們能夠好好的過每一天,使生命具有價值與意義,我們就不會再害怕死亡,進而能勇於面對生死,邁向永恆。


一、生死乃人生之大事
二、「生」之追尋──生命的來歷、本質、與追尋
  「生」之追尋,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努力,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吾人有必要認識「生」。(一)生命的來歷
  有關生命的來歷的問題,在文學、哲學、科學及宗教上,有許多的說法與理論,其中創造論、進化論、及創化論最為主要。所謂創造論,乃是西方基督教主張宇宙與人類的來源是上帝創造的說法與理論。所謂進化論,乃是英國達爾文(Chales Darwin)認為宇宙與人類的來源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敗的說法與理論。所謂創化論,乃是法國柏格森(H.L.Bergson)強調宇宙與人類的來源是上帝創造後再經過演化的過程的說法與理論。其實沒有一種說法與理論,能夠完全讓所有的人信服。


(二)生命的本質
  生命的本質有三個向度,包括身(body)心(mind)與靈(spirit)。在身的方面希望使人在健康與成長上,有所增長。(2)在心的方面心包括知、情、意三種功能:知包括綜合能力的理性、分析能力的悟性,以期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進益。情包括各種親情、友情、愛情的感情、各種喜怒哀懼的情緒,以期在美感與情操上,有所充實。意包括內在的決心、外在的毅力,以期在道德與品行上,有所增強。(3)在靈的方面希望使人在性靈與意境上,有所超越。


(三)生命的追尋
  生命當有方向與理想,面對自己所決定的方向與理想,吾人就需要努力的追尋,使我們的一生不會芳華虛度。幾乎所有的人都會作三方面的追尋:1、生存:生存是指我們要活下去,因為活著真好。2、生活:生活是指我們要過日子,吾人需要活得更好。3、生命:生命是指我們要追尋意義與價值。吾都會期盼人生的三不朽,也會希望邁向永恆的世界。


二、「死」之沉思──死亡的去處、本質、與解救
  「死」之沉思,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思考,有人說:『知道「死」,才會「生」』,吾人有必要認識「死」。
(一)死亡的去處
  有關死亡的去處的問題,是想要探索人的生命,死後往哪裡去?在文學、哲學、科學及宗教上,有許多的說法與理論,但是沒有一種說法與理論,能夠完全讓所有的人信服。其中唯物論、靈魂論、及不可知論是最主要的理論。唯物論認為人是物質的存在,人死一了百了。靈魂論主張人有靈魂,它是精神的永恆的存在,死後必有生命的存在,不可知論以為人的本體是不可知的,因此死後也是不可知的。


(二)死亡的本質
死亡的本質有三個向度:
1、身體的死亡:是指當人們呼吸、心跳、脈搏、血壓、腦波停止的時候,那就是人生理生命的死亡。
2、精神的死亡:是指當人們的知性(思想)、感性(情感)、與志性(意志)不再使用、不再靈活、甚至完全停擺時,他雖然活著,但卻像是行屍走肉一般,那就是人精神與心理的死亡。
3、靈魂的死亡:是指當他活著的時候,沒有為自己的死亡,有任何的認知與準備。當他死時,靈魂也就像是沒有歸宿一般了。


第二節:死亡的類別與面對


第三節、「臨終關懷」與「終極關懷」
「天」是萬物的最後原因與歸宿,「人」是世界各樣存在中的萬物之靈,因此人要探索進而實踐「天人合一」的終極價值。http://general.ltu.edu.tw/liXXXXXnk/web03/item_2/chapter13_1.html

http://map.answerbox.net/landmark.php?id=7286410&frominsert=1&reward=7000&noslave=1&s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