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失去了興趣也就失去了動力..... 文/洪蘭(引用)

2011050710:00
文/洪蘭
一位在美國教書的朋友,
寄了一本目前很紅卻很有爭議的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中譯名《虎媽的戰歌》)給我,
我正看著書名皺眉頭時,
一位同事看見了,一把搶過去說:
「太好了,現在我打小孩,我先生可沒話說了。」
我很驚訝!怎麼還有父母會認為不打不成器?
我有點擔心這本書會推波助瀾,
讓做父母的以為耶魯大學教授都這樣做,
所以他們也可以。
國人一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財產,
有權力為他規畫人生。
不幸的是,一般人對「成功」的定義都很狹隘,
就是拿博士、賺大錢。父母一廂情願認為,
孩子只要順著大人規畫的路,就會幸福快樂。
最近有人寫了一本美國矽谷成功企業家
「幸福家庭」的書,裡面的父母
都是建中、北一女、臺大畢業的,都拿了美國博士;
子女則是耶魯、哈佛、史丹佛等名校的校友,
也都賺了大錢。
作者認為,這就是幸福,令我很不以為然。
我真擔心這種書熱賣以後,
會把我們的孩子越來越推到憂鬱症的邊緣去。
這位虎媽說,她規定兩個女兒功課一定要全A。
我很想問:「A的意義是什麼?
拿不到A,人生會變黑白嗎?」
分數真的不是學習的重點。
我記得念中學時,每次發考卷,全班都會發抖。
我旁邊的同學還會用她冰冷的手抓著我的手臂,
因為她母親打得很凶;
如果考不好,作禮拜時,還得去神父那裡告解。
其實她很冤枉,
早期的老師很怕學生考得太好會驕傲,
所以題目都出得很難,考不好並不是她不用功。
這種恐怖的學習經驗一生都難忘。
有一次我去紐奧良開會,
有個臺灣女留學生在會場問哪裡有便宜的住宿。
紐奧良在淹大水之前是觀光勝地,
旅館一晚的住宿費都要兩百美金左右,
我就邀她同住,反正我已經付錢,
只要添張床,多加二十美元,她就可以住了。
想不到她白天過得太緊張,
夜晚就做噩夢,大叫著把我驚醒。
她夢到考試考不好要挨打,就嚇醒了。
可見分數的壓力對孩子的傷害有多深。
其實,成功跟很多條件有關,
跟成績卻沒有什麼關係。
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不是好學生,
他沒有發明汽車,更沒有發明生產線
(在他之前,美國的屠宰場已經在用生產線了),
但是他把別人的發明應用到他的汽車製造上,
成就了一番事業。
在現代,孩子要見聞廣、有創意,懂得借力使力,
用別人的長處來幫助自己,才會成功。
如果要做到真正成功的人生,
還得有智慧,懂得取捨才行。
這些都不是拿A可以得到的。
作者沒有用說理的方式溝通,
而是用嚴格限制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造成她的老二嚴重叛逆,導致家庭危機。
做父母不能用愛來作條件,
功課不好就不愛你,這種「有條件的愛」,
是孩子成長期最恐懼的一件事,
萬萬不可用它來作為達到全A的手段。
人生的路很長,
我們都期待孩子有意義的過一生,
快樂的走到生命的盡頭。
教養孩子不是打仗,家庭不是戰場,
親子更不是敵對的兩方,用Battle Hymn作書名,
給人一股你死我活的殺氣。
我希望所有的母親都不是虎媽,而是慈母。
人心是肉做的,剛強只會兩敗俱傷,
溫柔的愛才能讓孩子俯首聽話。
孩子聽話不是他怕你,而是不想讓你傷心。
表面行為雖然一樣,內在的實質卻不同。
孩子不應該是炫耀的工具,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請尊重他,
給他心智發展的空間。

ps我搜尋到另一位作家的文章 寫到重點
華裔孩子優異的分數和日後的發展
虎媽兩個「天才」女兒並不讓人吃驚,
中國學生的「天才」早就已震驚過外國人很多次了,
很久以來,
中國學生就穩坐國際數學奧賽金牌霸主之位。
兩個月前,
在經合組織(OECD)三年一次的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項目」(簡稱PISA)上,
上海約5100名中學生首次代表中國大陸參與,
在65個國家的15歲中學生中一鳴驚人地拿下了冠軍。
而美國的中學生測試成績卻僅名列17,
數學成績更是只排第31名。
在美國,高中生申請大學
都要參加一個名叫SAT的考試,
成績直接影響錄取與否及獎學金多少。
官方統計顯示,
亞裔學生在各族裔學生中成績是最好的,
其中華裔學生比更亞裔學生平均水平更高。
令白人學生感到意外的是,
亞裔學生不僅在數學成績上遙遙領先,
而且英文寫作也已超過了本地白人。
亞裔學生成績實在是太優秀了,
以至於一些大學為了平衡族裔比例
不得不對亞裔學生人數做出限制。
比起其他族裔學生,
亞裔學生必須考更高的分數才能被錄取,
這還在美國教育界引發了一場關於「歧視」的爭議。
但令人深思的是,過去100年中,
華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數屈指可數,
來自中國本土的科學家更是一個沒有,
而美國卻獲得了約300項諾貝爾科學獎,
其中不乏美國本土的科學家。
諾貝爾獎裡面沒有設立數學獎,
學術界和諾貝爾獎齊名的數學獎叫菲爾茨獎,
美國土生土長的數學家中有11個人獲得過這項榮譽,
而中國本土同樣是沒有一個人獲得過這個獎項。

原因很簡單,
美國人是真正憑藉自己的興趣進行學習研究,
而嚴苛枯燥訓練只會把人的興趣和熱情打滅,
即使是天才,
失去了興趣也就失去了動力.....
http://www.epochtimes.com/b 5/11/2 /21/n3176140.htm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