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此靠近-讀書心得報告 (引用)
http://1995tainan.ho.net.tw/discuss/frontend/Default.asp?id=791&gid=10&action=showdetail&page=5
夜闌人靜時,踏著微涼的夜色來值班,覺得每通電話都有它的意義,每一個故事的背後,都有令我省思的空間,自殺的防治與輔導,是生命線的工作裏,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然而當死亡如此遙遠之際,未能深切碰觸到死亡,該如何做自殺防治與輔導呢?我想,這該是個課題吧!
「死亡,如此靠近」這麼聳動的書名,引起了我極度的好奇,它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籍呢?死亡又是如何的如此靠近呢?這本書就在這樣的一個心境下,被我帶回家了。整本書看完,我哭了好幾回,當中的每個故事,總令我心情激盪許久,淚眼潸潸....。
作者蘇絢慧,是安寧病房的社工師,她在書的封面上寫著:生命,不該用來害怕死去。練習著認識死亡的面目練習到--有一天,當它來臨的時候,我們在它面前不會慌張....。我想,這句話感動了我,不管是自己或任何人,隨時都可能面臨死亡。死亡何以會這麼震撼人心呢?或許是因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最隱處都明白,有一天死亡會臨到自己,有一天我會死,或者我所愛的人會比我先死,我無法確定死亡究竟何時會來,但總希望死亡來到時,不要像是沒有真正活過,畢竟,過了一天,我們就離自己的生命終點更近一點。作者在一開始的自序中就如此開宗明義的敘述,「每天,我與自己的死亡更靠近」,而我也由此進入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之中。
在安寧病房的人,都是生命即將走入末路的人,在預見死亡的即將到臨,如何有尊嚴,毫無遺憾的走上必歸之路。在「關燈前」裏,楊大哥是位胃癌病患,他述說:「好痛苦,真想關燈.....如果生命是一盞燈的話。」絢慧告訴他:「何時關燈我們誰也不知道,但我們可以儘量維持亮度,因為你是我們所珍惜的燈」。所以楊大哥在他關燈前,細心安排了一家人的生活,穿針引線協助處理他所摯愛的家人在將來會遇到的困難,並勇敢的告訴家人,內心對他們的愛,最後楊大哥在兩週後平靜的走了,什麼話都沒說,只是握著妻子的手,一次又一次的說「我愛你」,在關燈前,他已做好了道別,毫無遺憾。
告別可以練習嗎?「在告別的練習」裏,雲姐從原先的害怕死亡,無端的半夜驚吼呼救,到進入沈默期,對任何人的呼喚都不再有回應,她的狀態像是自己已死去;在死亡還未真正來到之前,她已讓自己死去,絢慧問她:「雲姐,妳用這樣預先死亡的方式,是不是要孩子們習慣沒有妳的日子,妳也不會這麼捨不得?」雲姐依舊沒有回應,但頭輕輕的點了一下。看到這裏,我的眼淚已悄然的滑落了下來。
「想要一個擁抱」裏面的寶弟,他教育了我。寶弟是家中的老么,自小就是家裏認定的麻煩製造者,國中畢業就和人混,飆車、打架、逃家,還曾放火被抓,有犯案記錄。寶弟的成長過程來自有個問題的家庭,自小承受家中無時無刻的龐大之情緒傷害,他經驗到情緒會造成痛苦,所以寶弟漠視自己的感受及需要,可是人終究會有情緒難以平復的時候,在對自己情緒陌生,不了解的情況下,他能做的,便是用肢體去宣洩出來,用暴力、用飆車,用感官及肢體幫助自己轉化掉心中的悲傷及不平。寶弟在臨終的最後幾天,極想要回家,但終究不被家人接納,絢慧在寶弟的生命中的體會,震撼了我:「人是需要無條件的愛及親密的。」寶弟是那麼渴望親密,想要與家人靠近,但他始終沒有獲得擁抱與給予。
「在我道別之前」裏澄之爸爸因為無法陪伴兒女成長,所以在他還有力氣動筆時,寫下給兒女的生日的賀卡,一直寫到他們的二十歲生日;看到這邊,淚早就擦了又溼,溼了又擦;我們是否該珍惜有生之年,好好的把愛勇敢的付出。不要等到想付出卻又無力可出的遺憾呢?
走筆至此,我知道要將書裏每一篇感人的故事心情一一記錄出來,可能寫都寫不完,但透過這本書卻啟發了我對自殺的防治與輔導有一些新的想法。自殺如何防治呢?是告訴他,「死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好死不如歹活?」、「你死了,你的親人怎麼辦?」、「自殺是弱者的行為,是愚蠢的作法」、「死後會下十八層地獄,永不得超生」,「死後會每天重覆自殺的痛苦」.....等等,這樣的話語,真能防堵自殺者想死的念頭嗎?真能打消他們尋死的決心嗎?在這本書裏,隨著絢慧的筆觸,一步步的貼近死亡,傾聽死亡的聲音,裏面有多少的情緒與無奈。安寧病房裏面的人遭遇的是病痛對生理上的摧殘與折磨;而自殺者呢,他們面對的不也是許許多多生活上的痛苦折磨,心靈的摧殘嗎?該怎麼去幫助他們呢?在最後絢慧她給了我答案--處理情緒。
作者說:「處理情緒,需要有力量從旁協助,我發現許多奇妙的力量,它們並不特殊,卻常被遺忘或鄙棄」,作者感受到很多人覺得人生裡似乎只有兩極,是與非,對與錯,白與黑,苦與樂;所以,好像一接觸情緒,人生必定跌到谷底,永難翻身。許多時候,我們似乎不能接受共存,然而喜樂與痛苦常是同時存在的。人可能感到疲累,卻有成就感;可能覺得難過又感受到喜悅,面對情緒時,或許因跌到谷底而感到挫敗,卻能在一步步往上爬時,體會到成長的喜悅。學習接納情緒,了解情緒也是需要照顧的;學習處理對自己來說是「困難的情緒」;而在推動自殺防治與輔導,不也是在推動如何幫助受困者來處理接納自己的情緒,並進而與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嗎?
最後,絢慧在處理情緒的篇幅裏,列舉了許多可借助的力量,其中包含了:分享的力量;話語的力量,如「受苦了!委曲了!」「你的生命會因此而得到豐富」;而不是「我太笨了!」「我搞砸了。」「這世界真不值得活」,這些負面的話語。其他可借助的力量還有如:信仰的力量;文字的力量;創作的力量;微笑的力量;親近的力量;音樂的力量;運動的力量;以及最最重要的「溝通的力量」。
我的摯愛親人在選擇死亡時,曾向他人透露走到那裏都被罵,怎麼做都是被挨罵,活著真是苦;因為沒有正面言語的激勵力量,沒有分享的力量,沒有溝通的力量,沒有親近的力量,所以他也喪失了微笑的力量,更喪失了她面對人生重重打擊考驗的力量;也因為她,讓我結結實實的從虛幻的輔導模式的閣樓中跌落下來,一次真真切切的貼近死亡。「死亡,如此靠近」,它給作者震撼,而用更堅定的腳步來面對生命,而我呢?又何嚐不是如此!
【投票】死亡如此靠近-讀書心得報告 (引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