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普濟本
http://jzls.read.org.tw/html/nine/nine060.htm
玉詔開讀
金闊內相 太白金星 欽奉
玉皇大天尊 玄靈高上帝 詔曰
混沌世宇,萬類形成。玉闕天關,萬靈之尊。六合造下雨露霑澤,人心不學?古之道,凡塵庸夫,肥口圖名、草菅人命,屢見不鮮,故惹天怒。四季疊降千災百害,鬱熱濡燥,污穢成疾,民不聊生。幸得
金卿呈奏,屢見天下病變者,受因果循環,疾病纏身,煎熬殞歿,可悲可嘆。
上蒼憫懷,惻黎之德,以神人合體,共著本草之書,薪火相傳,得以治症。
朕心悲愍,准奏,特頒書,顏曰:「百草普濟本」為號,救濟痌瘝,挽治疾苦,首菊為期,四元合一,恪遵完竣,繳旨天書,利人濟物,神人載功也。
欽此
龍飛歲次己卯年菊月初一日
序
本宮神人,共體天心,憫人之慈,請旨著作「百草普濟本」乙書,一者闡揚醫道,傳述脈藥之理;再者,教世人保生治病之道,勵蒼生養心修身之本,堪稱恩津十方,濟眾萬世之寶典。
末法此時,人心背古,悲乎,凡夫俗子慾海沉淪,爭名逐利,健康罔顧,致病魔纏身。福者,藥到病除,反之藥到命無,徒嘆庸醫充斥,良醫難求矣!蓋凡醫莠者鑽研不精,仁術難施,草菅人命,時有所聞;學術優者,唯利是圖,仁心蒙蔽,貽害生靈比比皆是。甚者累世惡緣,冤孽討報因果糾葛致惡疾上身,怪病罹體,任由西醫登峰造極之術,縱有華陀再顯回春奇功亦難起沉?於二一。更甚者,世風日下,人心險惡,逆天背道,招惹天怒,致瘟疫肆虐浩劫難逃,陳屍遍野,萬劫不復,悲哉!
邇來,科技發達,醫術猛進,諸如西醫手術,病理檢驗等足以補中醫之不足。然而中醫治病調理氣血,辨症用藥,頗有獨到之處,亦可補西醫之缺失。身為肩負救人益世之「分身華陀」切勿剛愎自用畫地自限,而應截長補短,相輔相成,務使中西合璧盡致淋漓,切忌相互歧視,彼此排斥。
本書著作,旨在發揚玄黃中醫學理,文中剖析人體奧秘,撰述藥理妙方,期盼人人修心養真祛病延年。更望個個正心善念立德圓功,避禍禦劫。惟書中內容深奧,非學有專精,實難臻至善。故邀對中西醫學深具素養之陳淑意醫師輔佐校正,然窺管測天不盡之處,確屬難免,尚祈十方大德不吝斧正,是所至禱。
沐恩鸞下總校正陳文星承恩受命謹序
天運歲次庚辰年桐月
第一章 本草概論述
宇宙間,萬類形態,千變萬化,發展為陰陽法則與生滅定律,循環週天,與人體內之構造功能密切相連。而人類體內陰陽之間,應處於平衡狀態,並非靜止不變,若有偏差即陰陽失調,疾病隨之顯現矣。
古代醫學理法上,藥理之用,為微針處穴、把脈望診等方法,開處藥方施治,使人之身心平衡也。
蓋人類生存於大自然中,須適應四季氣候與環境之變
化,抵抗力強者,穢氣不足為害,相反較弱者,因體質有異,所發生疾病不盡相同。然而,病體變化多端,診治方法頗多,凡醫者,除德術與仁術雙重修養外,須分析病症,視猶親子對症下藥,解除病者疾苦也。
藥物稱謂「本草」。有動物與植物、礦物等三類,直至煉丹術出爐,有輕粉圓丸藥物出產,故藥材好與不佳與採收時、季節變化與煉術時表有密切關連。藥理作用乃調和人類體內陰陽平衡也,迨自神農嚐百草始知物性,華陀懸壺濟世,煉丹為藥,挽救黎民痌瘝,施潤涸轍之鮒,並解痛痒之憂,輝傳古藥之奧秘,濟人一片苦心,挽救萬民矣。
第二章 四季氣候與生活環境
氣候變化,自然規律,分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合稱為「四季」。溫熱屬陽,寒涼屬陰。然而大自然界中有風雨、雪霜、霧露、陰睛、旱澇等氣候變化,而把風、寒、熱、濕、燥、火統稱「六氣」。對一切萬類生態造成,日日茁成,同給生物造成生、老、病、歿等循環不已。自然環境中有股污穢之氣稱「癘氣」,由氣候特殊而成,並非寒暑、疾風、淫雨、嵐風、瘴氣所致,而為環境衛生不良蒸鬱而成,如動物屍體無立即處理,或污穢雜濁之物處理不當,日久腐敗而形成癘氣,導致人類吸入而成疾,造成瘟疫流行也。
人體內尚有一股適應環境機能之氣,稱「衛氣」,有抵禦作用,溫暖肌肉,肥瘦腠理,啟閉汗孔等功能,與體內營氣相輔相成。何謂「營氣」,為吸收營養分子入血脈內,促進血液循環,資助衛氣,增強外衛力量稱之。故須日常生活中保持室內外清潔,才能延生天年。現今,人增地廣,以西方區域而言,地高多燥寒冷,以東南區域而言,地卑多溼溫和,故人體發生病理變化與自然環境氣候有密切關係,凡醫者,須注意區域性疾病為主診斷因素也。
諺曰:
東方魚鹽,臨海傍水,民食鹹味,病生癱瘍,宜用砭石診治癒之。
南方溼熱,土壤鬆軟,民食酸味,病生攣痺,宜用微針診治癒之。
西方砂石,土壤剛強,民食肉類,病生內臟,宜用泄藥診治癒之。
北方地高,寒凍冷冽,民食乳類,病生臟寒,宜用灸?診治癒之。
一切事物循環,有生必有歿,有循必有逆,故氣候也有過或不及之現象。氣候反常,變化不規律,對人類身心必害無益。故日常生活須正常化,才能適應自然環境與氣候遽變也。
第三章 人體與五行學說
人體器官分為「五臟」、「六腑」。「五臟」為心、肝、脾、肺、腎等,皆屬陰。「六腑」為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等,皆屬陽。
人體中有精、氣、神三寶。生理活動歸納為:一生、二出、三入、四升、五降、六歿等功能。人有陽氣與陰氣,若陽氣虛弱則病顯虛寒症,若陰氣虛弱則病顯虛熱病。故曰:「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陽虛則寒,陰虛則熱也。」
五行為金、木、水、火、土。五行其特性如下:
金生絢麗,變革香寶。
木生茁長,登發昇高。
水生滋潤,寒凍酷冽。
火生炎熱,燥悶引煩。
土生融和,萬物綠化。
此為之五行特性也。
肝屬木、心屬火,肺屬金,脾屬土,腎屬水。
人有五形:喜、怒、悲、憂、恐。
心生喜,肝生怒,脾生憂,肺生悲,腎生恐,依五行循環產生相生相剋,制化變化規律與人整體臟腑循環,密切相連矣。
常觀病理變化,有寒熱、表裏、虛實之疾病,其特徵如下:
發熱脈浮緊、惡寒無汗,乃病顯外感風寒表實症。
發熱脈浮緩、惡風有汗,乃病顯外感風寒表虛症。
寒熱往來、口乾唇裂、頭暈目眩、胸腹悶積,乃病顯半表半裏之症。
發熱不畏冷、無時無刻出汗、口渴便秘,乃病顯裏實症。日常畏冷自汗稱之陽虛。五心煩燥、顴紅唇乾、盜汗稱之陰虛。
故疾病有陽陰之症,須觀察日常病理變化而言。五行辨陰陽,陰陽辨五行矣。以上為人體各部門與五行循環有密切相關也。
第四章 內科
藥之性各有奇功,寒涼、溫熱、補、瀉、宣、通。藥味有辛、甘、鹼、苦、酸五味。藥之性有寒涼、溫熱、補、瀉、升與降之功能,有陰陽之別,陽性藥物中存有陰,陰性藥物中存有陽,相輔相成,其氣有專獨特之味也。人體內有衛氣與營氣二種,分佈脈道之外,依傍運行擴散於胸腹,能溫暖五臟六腑,循於膚肌之間,溫養皮膚與肌肉,有防禦外邪入侵之作用,為之衛氣功用。而營氣生化脈道之內,血液營養全身也。
然而,藥之性,重者則補,輕者則瀉,重者治裏之症,輕者治氣鬱,取甘為總補之源。故補中有瀉,瀉中有補。若酸入肝,生津制化。燥若入心部,則燥濕行滯為主。取辛可溫肺以退寒,取鹼可溫腎以禦熱,其他功能通有自然也。
蓋藥物種類中有生與熟二種,瀉宜生,補宜熟,促進身心陰陽之平衡也。藥丸有大小區別,服之以飯前或飯後而補濟身心。故曰:「鬱氣妙舐嚼之方,溫氣利丸散之功也。」凡藥中有甘草者,解諸藥毒取甘清劑。投生薑者,行諸藥力取辛開胃,病以脾、胃為主,五臟六腑隨五味循環均衡也。製藥之方法中,蜜丸者,以緩行滋陰,遠其毒,調脾胃,合乎五穀與氣血之劑也。有以酒炒之;泡乃破其毒,能浸滋陰。若欲煉成上良藥品,恐有過剩或不及之弊,或有畏毒虛實之過,故才智之巧,應用藥物均衡,頗為費心矣。
古今所行,蟲、蛇、魚、鱉取其內質相助藥引,乃世之引假於治症。騙財引邪,如符師淫神,厭禳江湖奇士為之草,誑誕之事;世迷成俗,不明其理,群民信仰,惹禍上身,引誘怪邪入侵體內,產生虛幻,全身搐搦,鬱閉、痙攣、昏睡、厥冷等症狀。人發病有正邪之別,正者血氣之症,邪者為莫測怪疾,宜尋良醫診斷施治而癒全身也。
論談五臟六腑虛實,脈理變化規律如下:肝主疏泄,昇發全身,氣機舒暢。有貯藏血液與調節血量功能。肝開竅於目,肝之血充足,促進筋脈循環,支配全身筋脈活動,然而筋脈須肝血補足營養矣,若肝血不足,顯出筋痛麻木,痙攣衰縮,指甲枯槁,精神不振等症狀。與贍構成表裏關係,若發生病變相互影響,稱謂肝膽相照。
諺曰:「肝屬木,旺於春,其候目,其榮爪,其象筋,其色青,其味酸,其藏血,為足厥陰肝經也。」
心為五臟六腑之主,維持人類生命活動,主宰精神、思維、意識神經活動。若心跳正常則精神飽滿,神志清晰,若發生障礙則心悸驚恐,發狂恍惚,失眠健忘,嘻笑不休,昏迷譫語等症狀發生。
蓋心與脈相連,心氣推動血液,在於血脈內循環不已,若心氣不足,則脈細弱無力,氣來不均,脈律不整,有促、結、代三種規律變化矣。心開竅於舌與小腸構成表裏關係。面與舌之間,分佈血脈頗多,若心跳正常,則面呈紅潤,舌色淡紅;若心跳不定則面呈皓白、淡紫色,舌色紫暗;體內心火過旺,則面呈紅赤,口舌生瘡,故以滋陰降火,診斷施治之。
俗曰:「舌為心之苗也。」
諺曰:「心屬火,旺於夏,其候舌,其榮色,其象脈,其味苦,其色赤,其養血,為手少陰心經也。」
脾主管食物之吸收消化與運送,統攝全身血液功能,脾開竅於口,若脾運化正常,則飲食旺盛,肌肉健壯,四肢有力,口唇紅潤。若脾虛弱運化失常,則食慾不振,唇色淡白,肌肉消瘦等之症,與胃構成表裏之關係,稱為脾胃同治也。
蓋胃氣主受納,脾氣主運化,共同完成吸收消化運送營養之任務,兩者其性有異。胃氣主降,喜溼惡燥;脾氣主升,喜燥惡溼,兩者成反比。若胃氣不降反而上逆,則出現嘔吐、噯氣、呃逆、胃痛等之症。若脾氣不升反而下降,則缺氣懶言,久瀉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與其他內臟下垂之症也。
諺曰:「脾屬土,旺於長夏,其候口,其榮唇,其象肉,其色黃,其味甘,其液涎,其藏意,為足太陰脾經也。」
肺主管氣,日夜進行陰陽之氣,調和維持人類性命功能且參與血液循環,將水穀精分子輸佈全身也。肺開竅於鼻,若肺氣不足則鼻塞流涕,呼吸困難,鼻翼煽動矣。聲音宏亮聊表肺氣充足,若肺氣阻塞則聲音嘶啞。然而肺癆由病邪損傷與肺氣消耗過甚,導致失聲成疾,蓋肺可助人體內水液運行與排泄,常助脾部位運化與運輸。其他器官有賴於肺氣升降,才可調節水道下輸膀胱也。若有肺氣閉塞,則生哮喘與水腫病矣,與大腸構成表裏關係。肺主皮毛,人常患毛孔疏鬆,外邪侵體,患而傷肺成疾,故平時宜養足肺氣充盛也。
諺曰:「肺屬金,旺於秋,其候鼻,其榮毛,其象皮,其色白,其味辛,其液涕,其藏氣,為手太陰肺經也。」
腎主藏精,合五臟六腑之精,為人類生育繁殖新生命之原動力,亦維持體內生理活動之功能。腎主水,調節體內水位新陳代謝之任務。兼主骨,生骨髓,通於腦,腎開竅於耳,若腎水充足則精力充沛,四肢有力,耳聰目明等;若腎衰弱則動作緩慢,貧血眩暈,小兒智力發育遲緩等之症。故平時保養充足,腎水得之,功能正常化也。
腎有助肺部呼氣與降氣之作用,主控肛門與尿道二陰,若腎虛弱則小便失禁,若腎陰不足則為便秘也。故腎臟盛衰,足可影響毛髮之脫落與生長矣,與膀胱構成表裏關係。
諺曰:「腎屬水,旺於冬,其候耳,其榮髮,其象骨,其色黑,其味鹹,其液淚,其藏精,為足少陰腎經
也。」
人體內有三焦,為上焦、中焦、下焦三種。
上焦指心肺區而言,體內如霧,循環心肺,為營養物輸佈之作用。
中焦指脾胃區而言,如漚循環,脾胃為運化之作用。
下焦指肝、腎、膀胱與部份內大小腸區而言,體內如瀆循環,腎、膀胱為排泄之作用也。蓋坤者主體內中,女子胞稱胞宮,其功能主月經,司生殖矣,其胞宮與腎任沖二脈,三者維持體內月經,生育胎產之正常活動功能也。
再談氣,人在體內之氣繁多,人之氣稱「元氣」。
脾、胃之氣一般稱「中氣」,有消化吸收之功能。
心、肺之氣稱「宗氣」,有呼吸循環之功能。
散於胸腹,能溫養五臟六腑,循於膚肌之間,有固表,防禦外邪侵入之作用,稱「衛氣」。
分佈營運脈道之內,能生化血液,營養周身之作用,稱「營氣」。此二氣滋養身體,抵禦疾病發生矣。氣之病有氣虛、氣逆、氣滯三種,一般常見氣滯,其病症為胸、?、腹等脹滿、疼痛、氣機不暢,關節疼痛,月經不調等之症顯出。故平時養足精神飽滿,才能抵禦外邪侵入也。
蓋人體內之血,由飲食經脾胃之作用所生化,全身一切組織器官,須靠血液來滋養維持正常生理活動也。然而血之運行,須靠氣推動,氣行即血行,氣滯即血瘀。故曰:「血為氣之軍,氣為血之母也。」
血之病有出血、血虛、血瘀三種,常見火熱實邪,迫血妄行,虛火侵體所引,氣虛不攝血,肝不藏血,脾不統血而產生出血之主因。故身體某部位出血,須找尋出血之因對症施治,不可隨便用止血藥物止血也。失血過多與生血不足稱血虛,外傷出血而積於器官內稱血瘀,其血瘀部位不同而產生疾病有異,若血瘀在心部位,則心悸心痛等之症;若血瘀在肢體,則麻木癱瘓等之症;若血瘀在胞宮,則月經不調、經閉腫瘤等之症。治療血病之方法,有補中益氣法、清熱降火法、補氣活血祛瘀法等。
再談精有二種:
1.男女生殖之精,為人類生命來源。
2.飲食營養物之精,為人類生長發育之物質基礎。
若精充盈則抵抗力強,疾病難生,若精虧損則未老先衰,發育遲慢等之症。以補中益氣為主。
再論津液,指人體內正常水份與液體而言。
分佈器官與肌肉之間,有澤潤與營養之作用稱津。
分佈於腦體關節五官等空隙中,有潤澤與流通之作用稱液。然而腺體所分泌物稱津液。
疾病可分火熱傷津與津液虧損二大類,傷津而言,由臟腑火熱盛足所引起發熱、大便燥結、目赤口乾、苔少舌紅等證候群。津液虧損由肺、胃、腎等部位中津液來源不足所引之陰虛病屬虛症矣!故平時常補充水份為正常法也。
人體有咽喉二竅,咽竅稱食管,喉竅稱氣管。喉竅連接肺,本為氣息之路,功能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二竅以激諸脈循行於肌表與臟腑之地矣。咽竅接胃,本與水穀同行,下歸胃內,乃運糧之關,津以司六腑出納也。
再談經絡,為人體內運行血氣之通路,主要幹線名為經,分支之線名為絡。然而經分為正經與奇經兩類,正經由十二經脈依序而組成如下:
手太陰肺經至手陽明大腸經,至足陽明胃經,至足太陰脾經,至手少陰心經,至手太陽小腸經,至足太陽膀胱經,至足少陰腎經,至手厥陰心包經,至手少陽三焦經,至足少陽膽經,至足厥陰肝經等。此十二經脈依序循環不已。奇經有八條如下: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等。
常見臨床經脈之脈象如下: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濇脈、洪脈、細脈、弦脈、緊脈共十二種脈象。釋之:
浮脈:為脈位高,輕按覺,主表証,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表虛而稱之。
沈脈:為脈位低,重按覺,主裏証。沈而有力為裏實;沈而無力為裏虛。
遲脈為主寒証,浮而遲緊為表寒,沈而遲緊為裹寒。
數脈為主熱証,數而有力為陽盛,數而無力為陰虛。
虛脈為浮、中、沉三種規律,均取無力而稱之虛証。
實脈為浮、中、沈中三種規律,均取有力。
滑脈來去流利,主証溼痰宿食脈。
濇脈來去澀滯,為主血少、血瘀,氣滯之証脈。
洪脈主傳染性疾病而屬之。
細脈為虛証,以諸虛損虛勞而屬之。
弦脈主証,痛証、痰証、風証、瘧証為陰陽虛之症。
緊脈主証,寒証,與痛証,外感風寒時,其脈浮緊;裏寒時,則脈沈緊。
故經絡與臟腑,為人體內結構重要因素,經絡與每一器官每一臟腑聯繫形成,提綱契領有機整體也。
常見八脈中,任脈循行於生殖器官與肛門之會陰穴,總管全身一切陰經血液循環之作用,稱陰經之海,主治泌尿生殖系統、胃腸病、肺與咽之症及身體脫虛之症。然而督脈循行於尾骨尖下方長強穴,督管全身一切陽經循環之作用,稱陽經之海,主治頭與面部,心肺與胃腸症,大腦發育不健全,白細胞減少及生殖系統等之症也。
在醫學上運用經脈診斷疾病方法中,常循行於俞、募兩穴中,如出現壓痛異常變化或摸到結節狀或條索狀反應物,可助其診斷臟腑之病因也。若局部無穴分佈,可選壓痛之部位(俗稱阿是穴)再診斷之。然針灸運用於局部或鄰近取穴法,還有遠隔取穴法及特定取穴法三種,在於特定取穴法中有八會穴如下:臟會章門穴、腑會中脘穴、氣會膻中穴、血會膈俞穴、筋會陽陵泉穴、骨會大杼穴、髓會絕骨穴、脈會太淵穴等八會穴稱之。
這些穴位與臟腑之血氣、筋骨、髓脈等有特別聯繫,以治療慢性疾病為主。此外尚存稱經驗取穴法,如聽靈治聾,健明治盲,邁步治癱,定喘治哮喘等之症,以上為經絡穴位治療疾病方法也。
蓋人有七情,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故精神活動若長期遭受精神刺激創傷,定引起體內陰陽血氣浮動與臟腑調節功能失調,造成疾病之出也。欲治療七情之症,須由醫者了解病者之精神要素及建立病者樂觀之信念,善調其心理浮動,另一方面了解病者體內之症,給予適當施診才能破除因鬱致病,因病致鬱之惡性循環,解除疾苦,恢復健康也。
人以胃為本,若飲食不節則傷損脾胃,影響運化之功能。食無節制,縱情口腹即產生胸膈痞悶、心下脹悶腹滿之感、大便失禁、不思飲食等食傷之症。過食生冷,則胃腸之陽氣損之,即發生腹痛、腹脹、飽悶、吐瀉等之症。若偏食辛燥,定引起痔瘡矣。
多食酸味傷脾。
多食苦味傷肺。
多食甜味傷腎。
多食辛味傷肝。
多食鹹味傷心。
過度飲酒則傷元氣、血與肝也。房室不節損傷精氣,即有陰陽兩傷、骨蒸潮熱、四肢寒冷、陽萎旱洩、夢遺滑精等虛損內傷之症。勞動為人類生活活動本能,然過度疲勞則傷損脾氣,動氣則傷肝也,反之安逸過度則氣血不暢,影響健康。
夫觀其色而知其病。其額心,左頰肝,右頰肺,頦屬腎,觀之於局部可察。肝青、肺白、心赤、脾黃、腎黑,審其五色定五臟之病因也。周觀顏面,辨其有神與無神,闇淡者病從內生,紫濁者自外受鬱而憔悴,病久瘦身,靈光暗淡,欲知俞位穴中之明,惟有黃色見於面目,又不怕枯萎,又不見沉夭為吉候也。?者環口黎黑,休醫絕之經云曰:赤欲如白含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含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故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也。
蓋傷寒審其舌上如津,則邪在尚表,如白苔而滑則邪在半表半裏之間,見黃苔則邪在裏中,見黑苔如硬裂紅刺之。其苔如黑猶有水矣。顏面如見藍色,為白色之變為之寒,紫色為紅色之變為之熱也。
凡舌硬、舌捲起、舌縮短皆為危症,亦有陰陽之氣而溢。舌斷數寸者歿、沿邊缺陷則不治。故舌為心之苗,主導味覺。依八卦而言,應南赤,明象離,可明人之病如舌黃且白色乃是胃熱之大腸寒之証,舌黑者必歿矣,然而五臟精華皆注目,目瞳屬腎,黑眼屬肝,白眼屬肺,眼之內外二督屬心,眼胞屬脾,鼻兩孔屬肺竅。位居中央,屬脾為之,頑顙為畜門。
齒為骨餘,耳屬腎竅,齦為牙床屬胃,亦有心開竅於舌,胃之開,足陽明之脈也。故曰:「腎脈絡舌本陽明,胃脈絡舌本咽喉。」除此之外以動脈屬之,乾者藏精,坤者繫胞,為相火生氣之原也。左腎主水,右腎主火,精生於左,胞生於右,蓋言之,天地萬物乃氣運行矣。一般病於肌表稱謂表証,病於臟腑稱裏証,脈浮表証之特徵,惡寒重、發熱輕、脈浮緊,稱表寒証,惡寒輕、發熱重、脈浮數,稱表熱証。然而原得內傷又得到外感之病,應先治外感之証,再治內傷也。
凡醫治人體內部疾病,稱內科。一般人常患內科之病如下:支氣管炎分為慢性與急性。支氣管炎主因肺、脾、腎三臟虛虧所致。寒溼傷脾,成痰成飲,胃腸積熱,熱蒸於肺,則肺腎陰虛,傷及津氣則發生咳嗽。一般治法,治肺滋營潛陽,化痰止咳也。高血壓由於精神緊張、憂思鬱結、飲酒過量、嗜食甘肥,使其肝腎功能失調所致。症狀血壓升高、頭痛眩暈等之症。治法養肝補腎、育陰助陽也。
腦血管破裂稱謂中風,本病主因為氣血虛損,心、肝、腎三臟陰陽偏高與偏虛,造成情緒過度刺激,飲食失節,疲勞過度,氣血虧損,導致腦出血。腦栓塞,偏癱失語,眼口歪斜等之症,其依一般病情輕重分為中臟之証、中腑之証、中經絡之証三種。病變深入五臟之中稱中臟,又分為閉証與脫証二種,病在心與肝之間疾病稱閉証,病在心與腎之間疾病稱脫証,此為陰虧於下,陽氣浮上,陰陽相格,因積痰血瘀而阻氣,肌膚不暢,偏癱失語,尿液失禁等之症,病變在腑中稱中腑之症。眼口歪斜,肢體不靈,肌膚不仁等之症,病在經絡中稱中經絡之証也。一般治法為去瘀祛痰,滋陰補腎,補氣補腎,補陽補腎矣。
惡性貧血,由於脾、腎氣血兩虧,虛損所致。造成目眩耳鳴,心悸氣短,面呈萎黃,氣血虧虛矣。治法滋陰補腎,健脾為主。
神經衰弱症,由於心、脾、肝、腎陰陽失調所致。因心主神志,若勞思過度、精神過度緊張,將造成心血不足,心氣虛弱等之症。治法為補血益氣、養肝健脾,滋陰降氣為主。
肺癆稱為癆瘵或傳尸,由於憂鬱焦慮、勞動過度、酒色無度、氣血虛損等。其症狀為咳嗽咯痰、食慾不振、四肢無力、脊膂急痛、膝頸酸疼,面色呈白或咯鮮血等之狀。治法稱清熱通便,滋陰補肺也。
急喘病由於外感風寒,熱溼痰壅,七情鬱結、脾腎虛寒,真陽不足或氣血虛弱等。治法清熱化痰,健脾補腎、降氣為主。
歷節風由於腎氣不足,溼濁之氣不排洩,漫延肌肉流入關節,經絡結滯,氣血凝固,受風寒之邪侵襲而起。一般常犯足趾、踝膝、手指、肩腕關節、腴腫熱痛、動彈不得、關節紅腫、嗢咽嘔吐、目暈心悸、胸廓擴大、呼吸困難等。治法祛風燥溼,活經絡脈為主。
心痛之症,由於臟腑經絡,挾其淫氣,自分支經脈受刺激而牽引全身心經脈絡之痛也。心痛歸納有九點因素,其為氣與血,寒與熱,飲與食,虛、蟲、室等九種因素。其病狀喜冷畏熱,手足厥冷,面色呈白,昏憒譫語,脈有乍大乍小之浮動。其治法為沉香降氣,清熱散寒為主。
瘧疾由於飲食不節、山嵐瘴氣、氣血凝滯所致。病狀寒酷戰慄、重衿不溫、全身倦怠、口苦目眩、面色蒼白、胸脅擴大而嘔、癲癇痙攣與昏睡等。其治法為去除寒熱,排泄毒物,滋陰入腎為主也。
胃病由於憂愁忿怒、急躁悲傷、煙酒濫用、縱慾過度、消化不良、七情犯肝、肝氣犯胃等所致。其病狀胃部脹滿、噯氣噁心、口苦吐酸水,痛則如灼、如絞、如鑽,四肢厥冷、面色呈白、冷汗淋漓、不省人事等之狀。治法平時減少胃與肝消化功能之負荷量也。
心臟病由於風寒溼邪入侵,使其心血不足、心氣抑鬱、血行不暢、心陽虛弱所致,其病狀目暈咯血,面呈淡紫色,肢腫面浮,氣喘日甚,肢冷之狀。治法活血去瘀、補益心脾,滋陰補血益氣為主。
急性胃腸炎由於脾胃虛損、飲食不節,暑溼之邪侵入所致,其病狀為吐瀉與腹痛,且嚴重失水等。治法清熱利溼、散寒燥溼、芳香化濁,後溫散寒為主。
腎炎由於腎竅久受潮溼所引起,造成飲食不節、精神抑鬱、思慮過度等,其病狀全身浮腫、尿少、屎血,高血壓之症,治法平時常飲水出汗,常小便瀉下痢為主。
糖尿病由於食味甘肥,釀成內熱,受精神刺激,熾熱於內,耗損肺胃腎陰液所引起。治法甘寒潤肺、清熱生津、苦寒清胃,補益腎陰或陰陽並補為主也。
關節炎由於衛氣不固,風、寒、溼三邪入侵,流注經絡。關節發炎由於氣血運行不暢,所形成痺症。其風邪侵入關節稱風痺症,其寒邪侵入關節稱寒痺症,其溼邪侵入關節稱為溼痺症,其熱邪侵入關節稱為熱痺症。故風痺症以祛風通絡、散寒除溼為治法;寒痺症以散寒溫經、祛風利溼為治法;溼痺症以利溼通絡、祛風散寒為治法;熱痺症以清熱通絡、祛風利溼為治法也。
休克係由於陰陽氣血遭受病邪入侵,造成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等。若病毒過甚、邪氣內陷則為休克熱厥症;若寒邪過甚,陽氣衰微則為休克寒厥症。故全身劇烈疼痛、過敏反應即發生氣脫,大量出血與血脫而歿也。休克熱厥症治法以解毒清熱為主,寒厥症以溫陽救逆血氣為主。
論其腸癌,主因脾胃兩虛、攝血臟毒、結陰邪氣等所致。其症狀大便經常出血、便秘下痢、腹痛脹滿、貧血消瘦等之狀況,且癌瘤生於左結腸彎曲之內,影響遠近臟腑,例如十二指腸癌發生黃疸之症。治法先充足体內陰陽之氣,調和後治癌減滅邪氣,排泄毒物為主。
肝癌稱肝癱,主因中蠱、邪氣、毒氣、血栓塞、靈樞樞脹、吐血物嚙、肝質變硬,直至變為肝瘤。其症狀噁心嘔吐、脾腫腹水、表內中大小之瘤,其質硬固,觸壓生痛、心臟衰弱、胃腸功能失調也。治法先充足体內陰陽之氣,調和後治癌減滅邪氣,排泄毒物為主。
中痙稱動脈硬化症,由於菸酒過度,營養不良及長期失眠所致。其症狀上下部位動脈變硬、血管變硬、腦出血、血液行走困難等之狀,治法去除煙酒之習性、減少食用肉類之物,維持調和血液循環正常也。
百日咳之咳嗽,由於瘟疫、感冒、風溼邪久留体內,至痰膠結肺中,貯滿風痰,逐成嗽病,常咳嗽至百日之內而能自癒,若無痊癒終成癆疾也。治法飲食食物擇良熱之物,常疏通喉氣管化痰之功能矣。
白內障由於酒色無度,另有遺傳之因及肝火上升所致。其症狀流淚無常、眼內發癢、眼中精神之經脈失調,導致數時刻暫失明之苦,及精神萎靡不振。治法早睡早起,消除疲勞,不可吃刺激之食物也。
水腫由於榮衛失能、脾氣虛損,失之運化,致濕氣內因不能外洩之故。其症狀胃位膨脹、小便失利、呼吸困難、全身浮腫、舌苔呈黃、溺赤便痢、飲食喜冷等之狀。治法以強心利尿,演下出汗為主也。
泌尿結石主因溼熱蘊結下焦,至尿中雜質凝結成塊,小者為砂,大者為石,石砂停蓄尿路,阻礙氣機與水液之通路,造成腰腹絞痛,排尿困難,發生尿血發熱之現象。治法清熱利濕,排石補益脾胃也。
再談頭痛,主因外感風寒、氣血虛弱、飲食內傷所致,通常為前額之顳部與頸部為之痛也。其症狀惡口抽掣、無汗脈浮、心煩熾熱、口渴苔黃、肢重痠倦、眩暈欲吐、面色蒼白、酸而厭食、氣血虛弱等之狀。治法養血平肝與鎮定神經為主。
偏頭風痛,其頭左右偏側,因風雷所引起,如風如雷,頭痛甚烈,有手足厥冷、吐瀉不止等狀。治法養血平肝與鎮定神經止痛為主。
感染疾病在服藥期間,其飲食中食物之性,不可與藥性之味相反之,例如:服用溫中祛寒之藥時,不宜吃生冷之食物;服用健脾胃助消化之藥時,不可吃黏膩油厚、生腥難消化之食物;服用鎮定神經藥時,不可吃刺激之食物。內科疾病種類甚多,以上為常見內科疾病因素與治療方法也。
第五掌 外科
人之身体分為五層:乃皮、脈、筋、肉、骨等,發生於筋骨之傷名曰疸,發生於肉脈之傷名曰癰,發生於皮裏肉外之傷名曰瘍,發生於皮膚上之傷名曰瘡或癤。故癰、疸、瘍、瘡、癤皆屬心火也。
外科疾病有五善與七惡之語,諺曰:「一、神爽語清。二、輕体定情。三、唇潤食味。四、無痰咳嗽。五、午後不發熱。」謂之五善。七惡為:一、煩躁咳嗽、泄痢無度。二、膿血大泄、臭味難近。三、喘息短氣,恍惚嗜臥。四、面青唇黯,便污邪氣。五、脈沉浮動,四肢痠痛。六、食藥而嘔,不知其味。七、面目四肢,浮腫瘀血,謂稱七惡。
然而瘍瘡在病變中分為順証與逆証,如皮薄易成膿,潰後,膿稠不臭,且病口有生新肉之現象稱順証;如皮薄易成膿腫胞,為紫色潰後,皮爛肉腐,且病口無生新肉之現象稱逆証也。凡內外科疾病,依陰陽、表裏、虛實、寒熱之症狀,施於清涼溫補泄下升降之調和或外科手術、開刀排膿得以治癒。外科治療方法有八種:一、薄貼法又稱膏藥法。二、圍藥法。三、摻藥法。四、洗滌法。五、針灸法。六、砭鐮法。七、開刀法。八、火針法。
故人之体內氣血凝固、血液壅滯通路亦形成腫矣。然而腫有虛腫、實腫、寒腫、熱腫、風腫、痰腫、火腫、水腫等。故腫之種類甚多,依症狀變化分其腫矣。一般常見外科疾病如下:燒傷主因火、電、沸水、熱油、放射線與化學物質所引起体表之損傷分三期:
一、休克期:由於全身燒傷與二日之內有休克之現象;治法清熱解毒與輸血、輸液治之。
二、感染期:由於顏面受創,遭受污染有惡化現象;治法清熱解毒,佐以養陰生津為治之。
三、修復期:由於燒傷數日,應以移植法治之;如留有畸型,應用手術矯正法治之。
破傷風,主因傷口不潔、惡風侵骨、腠經脈中發生痙攣之現象;治法以祛風鎮痙與除痰排毒為主也。
毒蛇咬傷,主因咬傷後其毒液經牙注入体內,轉輸營血,侵襲筋脈,波及臟腑,其主要分為神經毒液與血液毒液兩種。
神經毒液侵襲,定引起呼吸與肌肉麻痺,導致窒息;如海蛇、金銀蛇皆屬之。血液毒液侵襲定引起心臟衰竭、溶血、凝血,且血管之內細胞被其破壞而休克至歿矣。如龜殼花蛇、竹葉青蛇、?蛇、蝮蛇等皆屬之。治法為毒蛇咬傷,保持鎮定、勿奔跑,免其毒液加速侵体,在於傷口靠近心端或膝胕上處結紮,防止毒液侵入主体,再於每刻放鬆結紮處乙次,免其肢体壞死,再用小刀劃淺傷口,讓其毒液流出,以清水洗滌,不可以口吸取毒液,須服敷解毒之藥,故任何毒蛇咬傷以通泄体內穢物為主也。
痔瘡,主因飲食不節、過食厚味、生冷辛辣,或因久坐、或因懷孕、長期便秘、氣行不暢、經絡停滯、濁氣下注肛門所致。分為三期:
一、血虛型痔瘡:其症狀乃心悸乏力,便血日久、頭暈耳鳴之狀。治法清血、止血、補血為主。
二、濕熱型痔瘡:其症狀乃肛門墜脹,便血疼痛,小便赤濇之狀;治法清熱止血為主。
三、瘀滯型痔瘡:其症狀乃肛門搔癢、薄膜鬱血,伴有異物之狀;治法祛風去瘀為主。
然外痔瘡治療方法如下:一、薰洗法。二、結紮療法。三、枯痔油注射療法。四、枯痔疔療法。以上為外痔瘡科技最新治療方法。
乳癱,主因肝、胃功能失調。其症狀乳頭出現硬塊、紅腫疼痛、急性發炎也。治法通乳散結、通乳合營、清熱解毒、疏肝清胃為主。
再談瘰?,主因天時亢熱、暑濕當中,四季之時,殺癘之氣,有毒動物陳水宿果,生血之物釀結而成。其症狀身患体寒、後熱浮腫、結核堅硬不移動之。治法排肝毒氣,清除體內穢物為主。
喉疽,主因任脈經絡與肺、肝、胃積熱邪氣所致。其症狀火毒侵襲、堵咽喉、寒熱交作。內潰破者則難生矣。治法清除口喉中邪氣,排除体內肝火為主。
背疽,主因火毒所致,背上生火毒,所傷為之肺;背中生火毒,所傷為之肝;背下生火毒,所傷為之腎;發左生火毒,所傷為之膀胱;發右生火毒,所傷為之大小腸也。其症狀形同栗米、燧痛麻癢、數處突腫之狀。治法通泄体內毒穢氣,補益肝腎為主。
論其耳聾,主因受風熱風寒、閉塞耳竅或勞力過度傷氣,致氣上下不致、房慾過度、腎精減少、腎氣虧損所致。其症狀耳鳴嘈、經脈不暢、鼓動聽戶諸聲無音。治法去除寒熱,滋陰入腎為主。
鼻炎,主因受傷風及飲食刺激之食物所致。其症狀發炎及常發生過敏性神經炎,鼻內發癢,續後流涕,帶有黏性。遇風邪形成鼻塞、呼吸不通、無及生命之危,在於冬末、初夏、初秋之時患之。治法去除風邪及不飲用刺激之
食物為主。
論其烏腳症,主因憂勞過度、瘟毒傳染、精神遽變所致。乃由夭亡動物落尸荒野,腐蛀發臭而形成傳染性疾病,若落尸水中發腐,人常飲生水時,得此病症也。其症狀乍寒乍熱、火氣腐臭、紅腫疼痛、精神萎靡、膚表生長栗粒、潰爛腐脫、黑氣浸漫等狀。治法排除体內毒素及敷用解毒之藥膏也。
腐骨症,主因三陰虛虧,復感溼熱浸入足骨所致。其症狀筋骨酸軟、舉動遲緩、脊背酸痛、四肢知覺異常如針刺痛、下肢麻痺、視力減退、行者困難、知覺麻木而衰弱歿矣。治法排除体內污穢之物與邪氣,補益肝腎為主。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主因腎氣虧損、氣血不暢、藥物中毒、受風熱入侵及菸酒過度所致。其症狀足趾手指厥冷麻木、劇烈疼痛,久則潰爛不癒,其骨節壞死脫落也。治法活血通絡、活血去瘀、行氣解鬱、清熱解毒、溫經散寒也。
下肢潰瘍,又稱?瘍,主因脾溼胃熱、肢端脈絡不通。其症狀為毒蟲咬傷,損及皮膚紅腫、麻癢、潰爛、流水形成潰瘍,此病經久不癒,收口後容易復發也。治法清熱化溼,補氣化瘀為主。
外科疾病種類甚多,以上為常見一般外科疾病主因與治療方法也。
第六章 婦科
諺曰:先天天癸始父母,後天精血水穀生也。常言道:四季氣候潤大地,寒熱各長噬人心也。
凡坤者天癸由任脈流通於大衝脈之間,三寶定足,月事以時下。謂天者,純真之氣為之。癸者,北方陰水,其候而來為之正常,蓋經血得熱而宣流,得寒凝澀,陰氣乘陽,內寒血凝,平時甚少。陰氣衰、陽招血散盡期者亦少
矣。
觀坤者,經血或紫、或黑、或成塊而作痛者,依其風冷之乘以溫熱之渣,處於全身酸痛也,然而津液既竭,後熱而燥,肌肉清瘦,渴燥血海枯,稱謂血枯,全陰為陽氣所縛矣。
故寒熱之症,患者頭暈耳鳴、口苦舌乾、咽溢甚少、小便赤濇、大便秘滯等之狀,小腹熾熱,溢出百肢稱之鬱帶,流於帶與脈之間,血液漸洩而下也,然而敗血成塊時,發寒熱,風寒經滯血為水流,溢出四肢稱血分。若脾難制水,血水併落而脹腹,肌肉為之虛腫之症,當醫者須細心診斷矣。
人生於始,懷妊母腹,以食母氣則育其形,以食母味則能養精,依源四時所化,才能成形也。曰:
端月血凝,足厥陰經。
花月胚兆,足少陽經。
桐月陽神為魂,手心胞經,由經絡滋養之。
梅月陰靈為魄,足少陰經。
蒲月形成分五臟,足太陰經,由脾經滋養之。
荔月律定六腑,足陽明經,由胃經滋養之。
瓜月情開七竅,可通明由肺經滋養之。
桂月神靈定齊,手陽明經,由大腸經滋養之。
菊月宮室維佈已定精氣,手太陽經由小腸經滋養之。
陽月氣血定足,萬事而成,足太陽經由膀胱經滋養之。
以上為胎兒之成長過程也。故臟腑經絡相輔相成,各養其胚,食味於母而養其精,平素未懷孕者則下成月水,受孕之時上昇乳汁也。婦者懷孕,每逢七日,身心轉變,乃為肝腎虛弱之。故於平常滋養五臟六腑為胎成形,補足營養之來源矣。產後須三察:
一先察小腹是否疼痛,以斷惡露有無。
二次察大便是否行通無阻,以驗津液之盛衰。
三後察乳汁多寡、飲食多寡等,以斷胃氣強弱之分也。
蓋心生血、肝藏血;任、衝、督三脈俱為血海,為月信之來源。有些坤者經水不調,則太過不及、虛實不分、乍多乍少或前或後等之狀,其因血枯血瘀,寒凝熱涸,痰阻氣鬱所致。
因行房放縱或冷飲造成脾氣之虛、肝氣之鬱、溼氣之浸,熱氣之逼而形成帶下之症稱之帶病。分為白帶、赤帶、黃帶、青帶、黑帶五種,皆屬溼行氣血之症。
白帶乃是終年累月如涕如黏,白物流出不能自禁,甚則臭穢,乃溼氣盛、火衰肝鬱之氣,若脾精不守,不能化膿血為經水,反變成白滑之物,不能自禁也。
赤帶色紅,似血非血,肝經之鬱,下剋脾土、火內熾熱致溼熱之氣流於帶脈之間,隨氣下陷血俱之所,造成似血非血之現象。
青帶色綠甚青,猶如膿漿,其氣腥味,乃由肝經之溼熱所致。
黃帶色黃,猶如薑茶膿汁,其氣腥臭,乃由任脈之溼熱所致。
黑帶色黑,如豆汁,其氣腥臭,乃由胃火命門膀胱三焦之火合而煎熬,變成炭色之。
論其血崩,主因行房不慎,氣弱血動,經水未淨,精遽沖擊,造成敗血之現象,或高或落,閃挫成傷矣。夫婦之間行夫妻之實謂之正色,然而房慾過度則造成五體之傷,若陽痿強服丹石則表腎水枯竭,消渴至極;勉強入房則造成夢泄便濁、陰痿腰酸背痛;車船勞動入房則傷五勞之虛損也。例如:
勞力過度入房,則造成甚多急病。
赤目痛疾入房,則造成內瘴之症。
醉飽之後入房,則造成五臟之病。
忿怒入房,則造成精血凝滯。
恐懼入房,則造成陰陽之虛病症。
坤者月事未絕入房,則造成血崩。
忍小便入房,則造成淋病。
房事後清洗冷水,則造成五臟六腑之虛損也。
蓋天地自然萬物形成,人類為目視、耳聽、手動、足行,維持身心平衡,不可勉強改變自己,如變性之類也。因達成帙剞劂佈之,豈能後補於生之外哉,惟願順承天體,而毋以外事為之,各遂其生矣。
然而坤者妊娠之時,先診斷胎身是否熱寒邪氣侵體,如有,先治疾而後養氣兼血補胎,臨盆保胎為主。婦者年邁之時,小腹脹滿、手掌煩熱、口苦舌乾、頭暈目眩、目直視黑稱謂帶下之症。曾有產生血瘀於內,不能自除,當溫經行氣之時,血瘀自除,自然而然氣盛生血自癒矣。一般常見坤者疾病如下:
乳癰,謂之婦者乳房紅腫疼痛成膿,主因肝經之鬱、胃熱之滯而形成症狀,乳房四周紅腫疼痛,寒熱往來形成稠膿,亦為癰,若堅硬其稠膿甚多矣。治法去除寒熱排膿,補益肝氣為主。
子宮瘤,主因胞中伏火交媾,精血凝結而成瘤矣,積熱於胞中凝血氣滯而成。其瘤皮色紅中含血絲,初生不覺,漸大如妊娠,並非有孕,終年累月膨脹腫滿、令人惡食、肌肉消瘦、腹帶疼痛、食而不知其味,即為瘤也。
經前腹痛,主因憂思結鬱,常食生冷、氣滯血凝;腎陽不足、胞中積寒;辛辣雜味、菸酒過度、熱邪留子宮,其薰灼逐而作痛矣。經後腹痛,主因血氣虛弱所致。
再論妊娠惡阻,主因自婦者受胎後,胞門閉塞,臟氣內阻,致胎氣流於胃中,使氣虛弱或有痰阻,飲食停滯,反為熱壅於胃竅中,而引起此症也。
鬼胎,主因陽氣不足或肝氣結鬱,致陰血不化而常患之。來經之時,冷飲停經或有鬱痰、驚痰、溼滯之痰或恚忿之氣,食瘀結成而引起此症。
婦者常患蓐勞,主因產後氣血虛弱,真元未復,而提早勞動,或起居不慎、風寒侵襲、血瘀內滯、飲食厚味、憂愁忿怒而所引起之故。坤者疾病種類甚多,以上為常見坤者之疾病也。
第七章 小兒科
小兒之病先觀其色,而後斷其脈,為五臟六腑之見証。審察五部為額屬心,鼻屬脾,左腮屬肝,右腮屬肺,頦屬腎。其五色:為青為肝之色,赤為心之色,黃為脾之色,白為肺之色,黑為腎之色矣。則為面青驚風,面赤火熱,面黃傷脾食,面白虛寒,面黑主痛,若五色顯新則為輕症,寒晦為久病則為重症,故部色相生為順,而反逆上為亡也。
蓋天庭青色主驚風,紅色主熾熱,黑色則歿。然而太陽穴青色主驚風,顯於青色入耳則為亡矣。印堂青色主驚泄,風池眉下,氣池眼下;紫色多煩燥,紅色多煩熱;鼻赤則主脾之熱,鼻白則主脾之寒;左腮發赤主肝經之熱,右腮發赤主肺經之熱。然而五聲為笑、呼、悲、歌、吟,與五臟密切相關也。例如:
心屬火,病則聲急喜笑;
肺屬金,病則聲悲音濁;
肝屬木,病則聲狂呼喊;
脾屬土,病則聲顫輕歌;
腎屬水,病則聲長細如呻吟也。
故曰:有聲有淚則為哭,有聲無淚則為啼,無哭有啼則為氣,不伸暢,若氣急心怒則為驚風,乃由?煎不安,心經內熱所致,嗄聲音啞混濁則為外感風寒,聲雄大則為氣之實,聲怯弱則為氣之虛也。
小兒診斷中有一項望指紋如下:食指近虎口第一關稱風關。第二關稱氣關。第三關稱命關,統稱虎口三關。紋現風關病邪易治,紋現氣關病邪旺盛,紋現命關病重危聳。望指紋中以浮沈分表裏,紅紫辨寒熱,以淡滯定虛實為原則。
蓋小兒欲得症癒,觀其色後斷脈,以鼻上眼中精明穴稱為神庭為主。若浮山根發紅則之熱,青色則驚,白色則虛,黃色則溼,黑色則寒矣。紅色於線中為心熱,青色為肝風,白色為肺痰,黃色為脾虛,黑色為腎寒也。
凡成人斷其脈,以寸關尺為主,小兒不觀七表八裏,觀其浮脈、沈脈、遲脈、數脈、緩脈,五脈為主。浮脈為陽之表,沈脈為陰之裏,遲脈為臟之寒,數脈為腑之熱,緩脈則主症復。總而言之,小兒臟腑病身皆屬柔嫩,凡藥性過激或過多不可服之,服藥之時有吐瀉者須顧其胃之氣,而驚風者須顧其榮衛之氣,以祛病而癒也。
凡小兒體內心熱、肝氣旺盛、觸驚受風,則為風火相搏,此謂急驚風。若平素氣血不足或急驚,藥峻暴傷及元氣變為慢風,此謂慢驚風。表現之狀,腑臂伸縮、十指開合、肩骨相動、手足動搖、身仰向後、左右開弓、目直怒氣、睛露不活,此謂驚風症侯群。
小兒常患臟腑虛損,易於受傷,以乳過飽、飲食無度、停滯中腕、消化不良、損害腸胃、食滯積熱、則生疳症也。若有發生煎灼津液、面色青黃、肌肉清瘦、頭大頸細、皮毛憔悴、心下痞塊、睡臥喜冷、青筋暴露、時吐瀉尿等等之狀為之疳症。
然而寄生體內蟲類稱蟲病,有蛔蟲、絛蟲、薑片蟲、蚚蟲等等,寄生體內腹痛腹瀉、肛門陰唇搔癢浸溼,乃由飲食不慎,菜腐穢物不潔致感染疾病矣。
小兒氣血未滿,肌膚柔嫩,寒風所觸邪氣侵入,腠理榮衛受病,輕者感冒,重者風寒,稱謂風邪傷衛之症。衛主皮毛,內合於肝,故令體內發熱憎寒、頭痛有汗、鼻塞呼吸困難,有時咳嗽為之寒邪,傷表衛氣榮分之症,故邪氣感冒為之。驚風所觸則為心驚膽怯、睡臥不安、煩熱燥心也。
一般常見小兒之症如下:小兒瀉痢,主因脾胃浸溼、水土不服所致,飲食停滯,感受風暑之氣,驚風所觸風寒,染起脾虛作瀉稱謂水瀉症。分為乳瀉、驚瀉、寒瀉、水瀉、火瀉等等。
所謂乳瀉乃由乳食過飽,損害脾胃,頻瀉酸濃之物,口渴惡食,小便赤澀也。
再談寒瀉乃由常飲生冷之物,寒邪凝結、腹痛瀉水、斷臍失護、冷風侵入傳於大腸而形成寒瀉之症,其症狀糞色青、白兩色,腹痛腸鳴也。
論其火瀉,乃由臟腑積熱外傷暑氣所致。故瀉黃水,小便赤色矣,急以治療肝火為主。
再談急驚瀉,乃由氣弱受驚,夜睡不安,故瀉糞稠膠,急青如苔。
水瀉乃由脾胃溼盛,清濁不分,小便赤潘,膿水黃色,有傷風邪或隨氣下沈,水穀不化也。
積滯乃由父母溺愛,乳食過飽致宿滯不消化、嘔吐瀉水,皆為反逆上衝之因。分為乳吐、食吐、驚吐、痰吐、蟲吐、實吐、虛吐、熱吐、寒吐,為之小兒常吐之方法之症。故病須審查為有實、有虛、有寒、有熱之原則。
診治之所謂虛吐,乃由胃氣虛弱所致,不能消化食物,致精神倦怠、?煽門動、自秉不渴、睡臥不安、頻頻嘔吐矣。
所謂實吐,乃由平時實壯,偶而停食,胸腹脹滿、二便秘澀、痞塊疼痛、口渴思飲寒涼、吐酸臭也。
小兒喘急之症,乃由呼吸循環瞬間加速而形成之。
小兒喉中有聲響,此謂哮吼。
氣阻滿痰,間斷而喘,此謂實熱之症。
乏氣微息,不續息而喘,此謂虛邪之症。
熱喘之狀,乃為口乾舌燥作渴、面赤唇紅稱之。
寒喘乃為聲乏氣短,音濇夾痰稱之。
論其痰病,乃由飲食無節或乳食無度,及脾胃不能運化所致。痰稠膿、色黃澀而難出,此為燥痰。清稀白色滑而易出,此謂溼痰。
常見痘症,乃由季節氣時散於經絡,乾坤交感之會形成胎毒,即有深淺,復有善惡,分配五臟,且有輕重,若有顯斑點即險之症,為腎毒之胎。常顯於兩臂,乃為手太陽三焦經,引其皮毛血脈阻礙脈肉、筋痛浮腫、胎毒深及於腎,則有顛躓之患,毒侵骨髓波及五臟六腑之。一般常見小兒痘症為水痘病之症狀,先發熱,亦觀其有數,略大,腳底顯出紅斑點,七日必結靨,薄如紙與病無妨也。
天花麻疹,乃由先天體內毒氣累積而形成。治宜解其毒,控制發燒過度為主。
最後為小兒肺管炎,乃由氣候變化難測不定而常發生於春交夏期、秋交冬期之時,其症狀流淚發熱、口腔發紅、喉中癢嗽、印堂發青、冷汗直流、足掌冰冷,若無治者使其五臟敗壞,形成腦膜炎或促成白痴之狀態矣。小兒疾病甚多,以上為常見小兒發病之症也。
第八章 傷科與腫瘤科
一般傷科分為內傷、外傷、折傷等之症。然而內傷形成因素有:一、墮墜。二、毆擊。三、舉重。四、跌折。五、閃挫等等。第一為墮墜,病變主因甚多,以經絡為損而引起身體氣血、瘀血為之症狀,若傷者胸悶乏力,自覺心跳加速,痛而不定此謂氣血之症。若無力、腹脹、口癢、咳嗽、吐血、氣洩此謂瘀血與氣血兩傷也。
故一切傷科難治與不治有五絕之說曰:
一、兩眼睛白且有血絲則為瘀血亦多,若無靈神則不治之。
二、雙手指甲內有血色即送醫治,延遲不治之。
三、腳趾甲與手指甲皆顯黑者則歿矣。
四、乾者生殖器縮者變為炭黑者則歿矣。
五、腳底面黃如蠟者則歿矣。
蓋常於診斷內傷之脈,若有瘀血,其脈細而澀;失血過多,其脈細而濇;兩者不宜移動之。浮脈者必有風痰阻氣,血環滯於肺中也。凡傷其經脈絡者須安靜調養,不適移動,後須復健,且保持身心愉快也。
再談外傷,突然之間遭受暴力與銳器攻擊,使其肌膚損傷與裂開之傷口稱之。分為:一、撞擊。二、刺傷。三、跌撲閃挫傷。四、壓傷。五、破割傷。六、裂傷。七、咬傷。八、火器傷。九、毒物傷等九類外傷之。若創傷之口裂開,須先診察裂口大小、深淺是否傷及皮、骨或有傷經脈絡等,加以診治之。
蓋漢族發展骨科甚早,唐之時最為旺盛,根據骨折不同方位與特點先於局部外固定後,治全身內外結合,俾利骨折癒合。病者須保持生活正常化,配合功能性復健與鍛鍊之運動,解除精神痛楚,使其血液循環旺盛,早日形成骨痂,讓組織正常化,使其骨折處迅速癒合也。
論其腫瘤,乃由身體組織新生物質影響健康,且不正常運化稱癌或山疽或贅生物等名稱之。其主因乃由食痰、瘀血、氣鬱結而形成癌症也。例如:子宮頸癌與瘀血密切關連,肺癌由於經年累月氣滯所形成,淋巴腫瘤由於食痰所累積而成,其他腹部腫瘤乃由食痰瘀血而成之。
治療方法以氣血痰食為主,佐以清熱解毒為輔,須依照病情變化,運用軟硬攻下以藥治之。早期發現頗有療效,延遲則無法根除,唯能穩住病情惡化罷了,其中任何癌症,依宗教學而論,維繫因果循環之報應,此謂因果証,如得此癌症,延續生命,當無形中自然而然消除業障,病歿業障除之。俗曰:「真病無藥醫,假病有藥治也」。又曰:「先天無形無質之真身,亦非世間有形有質之藥,且非人身有形有質之物所包羅之」。
總結論
曰:人類始出,所合陰陽之氣,時節淫淫、習習如梗、動引百駭、彼其得疾、寒暑乘其外、陰陽薄其中。本草內經之學,燦然大備,史籍所載斑斑可考,傳其軼事醫者乃濟人之術,而方書之作頒佈世宇,能起死回生,挽蒼藜生命於無窮也。
故而上蒼憫懷惻藜之慈德,傳旨著造澤福天下,本書已告罄,以濟世為本,學以致用,引以自立善德之楷模,施仁術於世,濟因扶危功德無量,切不可罔顧行醫道德、背道而馳、貪圖微利、危害生靈,而觸犯天怒,斯時噬臍莫及矣。
本堂開處藥書頒佈宇內,金誡化緣,廣萃善信,深研岐黃之方,可療人勿瘳之症,方謂醫德,達於濟世醫德,挽救因危之宗旨,至今如期克竣完工,神人敘獎,後蔭子孫也。